×

浅论新闻与文学的关系

dangmang dangmang 发表于2022-06-13 18:03:00 浏览420 评论0

抢沙发发表评论

保山日报 王丹妮

新闻报道与文学作品都隶属于人文学科范畴,二者从具体内容到表现形式都具有非常亲密的关系,却又各具特色。本文从新闻和文学的文体特性、创作主体及形态样式三个方面,对二者展开比对剖析,以阐述其关联。

一、文体特性:实用文体与艺术文体

报道指利用报纸、广播电视、网络等媒介进行消息记录与信息传递的文体。中国近代新闻史上,梁启超的观点比较具有代表性,他指出:新闻属于“报章文体”,一张办得好的报纸,必须具备“宗旨定而高”“思想新而正”“材料富而当”“报事确而速”这四个条件。由此不难看出,新闻是一种以写实为首的实用文体,也正是梁启超所说的“肘时体”和“务实体”,其内容应真实反映社会现实,为人们提供“舆情”和“信息”服务。

文学则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,通过艺术概括来塑造形象,表达人们对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认识的一种方式。文学作品有着高度的艺术创造性,人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、观察与脑海中的印象及想象,以形运思、以情走笔“天马行空”地去创作。因此,文学作品往往绘声绘色,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。而根据文学作品的不同特点,又可将其分为诗歌、小说、散文等体裁。

实用与艺术,看似两种互不相融的手法,内里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。现当代的一些研究者指出,由于新闻报道所具有的政治性特色,使它在话语和文风上都具备了“公文”的严肃性和规范性特征,在采访与写作的过程中也有一定规律可循。但是,若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前提下,运用文学作品的话语来进行新闻报道写作,那么新闻报道给予人们的冲击力,绝不亚于文学作品。当今新闻界倡导的所谓“散文式通讯”和“用讲故事的方式写新闻”,就是例证。我也紧跟趋势,在《六百余年,它历经世事却生生不息》《小田坝“筑坝人”》《边关卫士家国情浓》等多篇新闻稿件中,积极运用散文笔触传递信息。

二、创作主体:记者与作家

创作主体是指文艺创作活动的实践者。他们需要根据自身的知识储备和生活阅历,在灵感迸发的基础上进行创作。新闻创作的主体,我们称之为记者。文学作品的创作主体,我们通常称之为作家。

记者的主要工作是从事新闻记录与新闻报道,换而言之,记者是新闻的发现者、采集者与传播者。记者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是采访与实地探查,通过与采访对象的交流了解事件全貌,又通过实地探查佐证素材。新闻报道的内容不但来源于客观存在,而且要求与客观存在相符合,不得有丝毫的“合理想象”和“想当然”的成分存在,即便是新闻评论,也应当以客观存在为依据发表议论,实现素材的“客观真实”与记者对事实评论的“主观真实”的有机统一。这就要求记者以客观的态度对待新闻事件或新闻当事人,避免夹杂任何个人情感,报道新闻事件时务必要保持客观理性。

文学是人学,是为了满足人类精神的特殊需求而产生和存在的,常有言:文学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。文学作品是对社会生活中“人”的情感的体验与升华,是人们观照自我发展过程的主要载体,具有浓厚的主观色彩。只有饱含感情的作品才能打动人心,所以作家在进行创作时,往往需要投入特别强烈的感情。作家的写作动机源于他们的审美需求,因此他们可将自身的情感活动、想象活动包括意象活动等代入到自己的作品当中。在文学作品中,无论是创造一个“至善至美”或是“十恶至极”的形象都被允许。因此,文学具有艺术真实的特性,而这样的真实又是想象的、虚构的,是以人类的情感为基础来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。

由于新闻报道与文学作品在呈现形式上具有不同特色,因此记者与作家在工作方式与工作性质也存在很大差别,但二者之间仍存在一些联系,并非不可逾越。“一个已经从事过媒体工作很多年的记者或编辑,转行当作家比较容易;一个自由作家,改行当新闻记者,用不到多长时间就能驾轻就熟。”已成为大家普遍认同的事实。就我个人而言,我原为中文系毕业,机缘巧合进入新闻单位,不可否认我在新闻专业方面有一定的欠缺,但经过几年的摸索与学习,我认为现如今我所具备的文学知识与新闻工作在相互掣肘的同时,又相得益彰,互有补足。而我也充满信心,能够在新闻事业上做出一定的成绩。

三、形态样式:时效性与永恒性

形态样式包括作品的内部结构与外在形式,不同的作品具有不同的特点。新闻报道与文学作品都有不同的形态样式,新闻报道的时效性与文学作品的永恒性正是二者最大的不同。

新闻时效性是指事件发生的时间与作为新闻报道的时间之间的差,时效性影响着新闻报道所带来的社会效果。业界常有言:时效性是新闻的生命线。新闻工作者无一不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又快又准地发布给公众。一些简单易逝的新闻线索,比如选举或比赛,还有一些突发的社会事件,只有尽可能最早地发布新闻报道,才能引起公众关注。一旦新闻失去了时效性,就不能引起大众的兴趣,也就没有了报道的意义,更不会产生多好的社会效果。

讨论文学作品的“不朽”是常谈常新的话题。作品的流传环境、传播方法和自身特点都是决定其“寿命”长短的因素。但不置可否,历经千年,文学艺术的变化是频繁和复杂的,却从人类有了表达之后就出现了无数不可超越的文学作品,它们并不因时代的变迁而失去色彩及艺术魅力。例如《诗经》《论语》《红楼梦》《三国演义》《水浒传》等,千百年后的今日,仍被人们视为经典学习和传颂。因此,经典的文学作品是具有永恒性的,并不会被时代淘汰,反而如同陈年佳酿,历久弥新。

当然,新闻报道与文学作品之间的关联远不止于上述。人民日报原副总编梁衡有言:“本质上,新闻是信息,文学是艺术;在功能上,新闻是传播信息,满足人们对信息的需求,文学是提供审美,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;在选材上,新闻以事为主,文学以人为主,有人无事不成新闻,有事无人不成文学;在写作过程中,新闻重采访,文学重写作,对新闻来说,采访到一个好题材,稿件就成功了一多半;对文学来说,作品主要靠加工,包括素材的重构。”这段话阐述了新闻与文学的某些特点,值得广大新闻工作者和文艺工作者去探究和借鉴。